世人皆知杨振宁是蜚声国际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却鲜有人知他的小舅子曾是哈佛大学的天才学子。1950年代的一个深夜,普林斯顿大学一间充满书香的房间里,年轻的杨振宁正埋首于物理研究,突然接到一个噩耗:他最疼爱的小舅子,那个刚满二十岁出头的青年,在哈佛校园里永远地闭上了眼睛。这个青年,就是杜聿明将军的独子杜致仁。他的人生看似充满光环:名将之子、名校学子、杨振宁小舅子。但谁能想到,就在即将从哈佛毕业的最后一年,这个备受期待的天之骄子,却选择了最为决绝的方式告别人世。是怎样的压力,让一个前途无量的年轻人走上了这条不归路?这背后又有着怎样令人唏嘘的故事?
1923年春,杜聿明与曹秀清在南京完婚。这场婚事由两家长辈一手促成,新郎是黄埔军校第一期的优秀学员,新娘则出身书香门第。婚后不久,杜聿明便开始了他在军旅生涯中的快速晋升。从黄埔军校教官到第一军军长,再到第五军团司令,杜聿明的军事才能得到了蒋介石的高度赏识。
1927年,杜致礼出生,两年后杜致仁降生。这对姐弟的童年,伴随着父亲在军旅生涯中的一次次升迁。在抗日战争期间,杜聿明指挥了多场重要战役。1938年的武汉会战中,他率部在大别山区与日军展开激烈争夺,成功阻击了日军的进攻。随后在长沙会战中,他的部队在湘北地区构筑防线,为保卫长沙立下赫赫战功。
战时,杜家虽居军旅,但极为重视子女教育。杜聿明常在战事间隙抽空回家,为子女讲解历史故事,传授为人处世之道。曹秀清则负责孩子们的日常学业,延请名师授课。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杜致仁自小就展现出过人的学习天赋。
然而,1948年底的淮海战役成为了改变杜家命运的转折点。作为重要将领的杜聿明在这场决定性战役中被俘。消息传来时,曹秀清带着孩子们正在南京,她立即前往,希望能见到蒋介石,为丈夫请命。然而,多次求见未果。
1949年初,局势急转直下。曹秀清带着子女随撤退到台湾。这时的杜家,已从显赫的将军之家沦为困顿的军眷。在台北郊区租住一间简陋的房子,曹秀清为维持家计,不得不四处奔波。她开起了小店,做起了手工活,就为了能供两个孩子继续读书。
杜家的变故给年幼的杜致仁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亲眼目睹母亲如何从将军夫人变成了店主,看着姐姐如何放弃优渥的生活条件。这段经历让他变得更刻苦,在学业上表现出色,最终获得了赴美深造的机会。但谁也没想到,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却成了压垮这个年轻人的最后一根稻草。
1949年的台北,一个年轻的物理学者常常到杜家串门。他就是后来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当时,他已经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完成博士学位,正在清华大学任教。杨振宁与杜致礼相识于一次学术讲座,两人很快坠入爱河。这段姻缘得到了曹秀清的支持,她欣赏这位年轻有为的学者。
1950年初,杨振宁与杜致礼在台北举行了一场简单的婚礼。婚后,杨振宁不仅照顾妻子,还对小舅子杜致仁格外关照。他常常为杜致仁讲解数理知识,引导他阅读科学著作。在杨振宁的影响下,杜致仁对物理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那时的台湾,优秀学子都梦想着能到美国深造。杨振宁深知美国教育体系的优势,便开始着手为杜致仁谋划赴美求学的道路。他利用在美国学术界的人脉关系,为杜致仁联系推荐信。同时,他还帮助杜致仁准备托福考试和各类申请材料。
1951年春,杜致仁收到了哈佛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这一条消息让全家振奋不已。但留学费用成了一个大问题。当时的杜家,已无了往日的显赫地位,家庭经济情况捉襟见肘。杨振宁二话不说,承担起了全部学费。他把自己在普林斯顿大学教书的部分薪水寄给杜致仁,支持他在美国的学习生活。
1951年秋,杜致仁踏上了赴美求学的航班。临行前,杨振宁特地从普林斯顿赶到纽约接机。他带着杜致仁游览了纽约城,向他介绍美国的学习生活。在送杜致仁去哈佛的路上,杨振宁不忘叮嘱他要注意身体,学业上遇到困难可以每时每刻向他求教。
在哈佛的前三年,杜致仁的表现非常出色。他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还热情参加各种学术活动。每逢假期,他都会去普林斯顿看望姐姐和姐夫。杨振宁也时常邀请著名物理学家到家中做客,让杜致仁有机会接触学术界的顶尖人物。
1953年,杨振宁在量子物理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提出了规范场理论。这一成就让他在学术界声名鹊起。他经常在给杜致仁的信中分享自己的研究心得,鼓励他在物理学的道路上继续探索。然而,就在杨振宁事业蒸蒸日上之时,杜致仁却渐渐显露出不安的迹象。
在1954年的一次家庭聚会上,杨振宁发现杜致仁变得沉默寡言。他主动找杜致仁谈心,询问学业情况。杜致仁只是简单地回应说一切都好。作为过来人,杨振宁深知求学路上的压力,他多次提醒妻子要多关心弟弟的状况。但谁也没想到,这竟是他们最后的一次深谈。
1951年9月,初到哈佛校园的杜致仁很快就适应了新环境。他的英语水平优异,这得益于在台湾时期的刻苦学习。入学后第一学期,他就以优异的成绩跻身班级前列。在物理系的实验课上,他展现出非凡的实验技能,多次获得教授的赞赏。
1952年春季学期,杜致仁选修了著名物理学家施温格教授的量子力学课程。这门课程以难度大而闻名,但杜致仁却表现出色。他独特的解题思路引起了施温格的注意。一次课后讨论中,施温格甚至邀请他参与自己的研究项目。这个机会在当时的哈佛物理系可谓千载难逢。
然而,随着学业深入,课程难度不断加大。1953年秋季学期开始后,杜致仁的课业负担陡然加重。除了要应付繁重的课程作业,还要参与施温格的研究项目。他开始频繁地出现在图书馆和实验室,经常工作到深夜。同学们注意到,他的餐桌上总是摆着物理课本和笔记本。
1954年初,杜致仁开始着手准备毕业论文。他选择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探讨量子电动力学中的发散问题。这样的领域当时正处于研究前沿,连施温格教授也称这是一个相当有野心的选题。为了这篇论文,杜致仁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
然而,研究过程并不顺利。他的计算一次次陷入死胡同,理论推导总是出现漏洞。虽然施温格给予了诸多指导,但问题始终没有突破性进展。与此同时,其他课程的考试和作业也在逼近死线。杜致仁开始慢慢地减少与同学的交往,把自己封闭在实验室和宿舍之间。
1954年春季,一件事让杜致仁的压力达到顶点。他得知父亲杜聿明在战俘营中的处境每况愈下。母亲曹秀清在信中含蓄地提到了家里的经济困难。尽管杨振宁一直在资助他的学习,但这种依赖感却让他备感煎熬。
那段时间,他慢慢的出现失眠症状。实验室的同学发现他经常对着实验数据发呆,有时甚至会把相同的实验重复好几遍。一位与他要好的华裔同学回忆说,杜致仁的书桌上总是堆满了写满公式的废纸,有时还能看到被揉皱的草稿纸。
1954年秋季学期开始后,情况变得更严峻。毕业论文的截止日期慢慢的接近,但研究却仍未取得实质性进展。施温格建议他可以适当调整研究方向,选择一个相对容易的切入点。但在杜致仁看来,这似乎意味着某种失败。他开始推掉与同学的聚会,甚至婉拒了施温格的个别指导。
十月中旬,一个意外的发现让他的研究出现了转机。他找到了一个可能解决理论中发散问题的新方法。但就在他准备进一步验证这个想法的时候,一位德国物理学家发表了一篇论文,使用了与他相似的方法解决了这样的一个问题。这一条消息对他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
1954年11月的波士顿,秋意渐浓。杜致仁最后一次出现在物理系实验室是在11月15日的下午。当天,他照常整理了实验数据,收拾好实验台,甚至还和实验室同学约定第二天继续完成未做完的实验。然而,这个约定永远没办法实现了。
11月16日清晨,杜致仁的室友发现他没有像往常一样准时出现在早餐桌上。房间里一片寂静,而房门紧锁。在多次敲门无人应答后,室友报告了宿舍管理员。当房门被打开时,人们看到的是一个永远无法醒来的杜致仁。床头柜上整齐地摆放着几封信,分别写给母亲、姐姐、姐夫和施温格教授。
消息很快传到了普林斯顿。杨振宁接到电话时正在准备下午的课程。他立即取消了所有安排,连夜赶往波士顿。杜致礼在得知消息后当场晕倒,醒来后就坚持要同行。当他们到达哈佛时,校方慢慢的开始进行初步调查。在杜致仁的房间里,他们发现了大量的研究笔记和未完成的论文手稿。
施温格教授从杜致仁给他的信中得知,这位年轻的学生在最后时刻仍在为物理研究而苦恼。那封信中详细记录了他对量子电动力学发散问题的最新思考,甚至包含了一些创新性的想法。施温格后来在一次学术演讲中提到,这些想法虽然尚未完全成熟,但显示出非凡的洞察力。
警方的调查显示,杜致仁是服用过量安眠药离世的。在他的抽屉里,找到了一个标有"安眠药"字样的药瓶。这些药物是他在最近几个月里陆续从不同药店购买的。他的同学回忆说,杜致仁曾多次提到失眠困扰,但从未表现出任何轻生的迹象。
曹秀清在台北接到噩耗时,正在为儿子准备冬季的衣物。她强忍悲痛,立即着手处理后事。但由于当时两岸局势紧张,她无法亲自前往美国。最终,在杨振宁和哈佛校方的安排下,杜致仁的遗体在波士顿下葬。墓碑上刻着简单的文字:"杜致仁 1929-1954 哈佛大学物理系学生"。
杜聿明直到1956年才得知儿子离世的消息。当时他被关押在战俘营中,一位狱警私下告诉了他这个噩耗。据说,杜聿明整整一天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坐在牢房的角落。此后,他再也没有提起过这个永远离开的儿子。
1954年12月,哈佛大学物理系为杜致仁举行了一场简单的追思会。施温格教授在会上宣读了他的未完成论文中的部分内容。与会的师生们这才知道,这位年轻的物理学子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在为探索科学真理而努力。他的研究笔记和实验数据被物理系存下来,成为哈佛图书馆珍贵的档案资料。
杜致仁离世的消息对整个家庭造成了巨大打击。杜致礼在丈夫杨振宁的陪伴下,在波士顿停留了整整一个月,处理弟弟的后事。她每天都要去弟弟的墓地,有时会在那里站立许久。杨振宁不得不推掉了普林斯顿大学的多个学术会议,专心照顾妻子。
在台北的曹秀清接连数日未进食,身体健康情况急剧恶化。家中亲友轮流照料,但她始终没有办法从丧子之痛中走出。她坚持要儿子的遗物运回台湾,但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这个愿望没办法实现。最终,只有一些照片和信件被带回台北。曹秀清将这些遗物整理成一个专门的纪念册,每天都要翻看。
1955年初,杜致礼回到台北探望母亲。她带来了弟弟生前最后几个月拍摄的照片和一些同学的回忆信。这些物品中,有一张是杜致仁在哈佛图书馆前的留影,照片上的他面带微笑,怀抱着几本厚重的物理教材。曹秀清将这张照片装裱起来,挂在客厅最显眼的位置。
杨振宁在这一年里多次往返于普林斯顿和台北之间。他深感愧疚,觉得自身作为姐夫没有尽到照顾的责任。在一次家庭聚会上,他提出要将杜致仁未完成的研究课题继续下去。他收集了杜致仁留下的所有研究笔记,试图从中找出可能的研究线索。这些材料后来成为他在规范场理论研究中的重要参考。
1956年,杜聿明在战俘营中得知儿子去世的消息,整个人仿佛一下子苍老了许多。他开始写一本回忆录,记录与儿子相处的点点滴滴。这本手稿后来被狱警没收,再也没找到。但据同囚的战友回忆,杜聿明经常在深夜独自低声诵读他记得的内容。
1957年,曹秀清决定在台北筹建一个小型图书室,收藏儿子生前喜爱的物理书籍。她通过杨振宁的关系,从美国购买了大量物理学著作。这个图书室后来成为台北一些物理系学生常去的地方。曹秀清常常会询问这些年轻学子的学习情况,就像当年关心自己的儿子一样。
1960年代初,杜致礼开始整理弟弟的书信和日记。她发现弟弟在生命最后阶段写下了大量关于物理研究的思考。这些手稿显示,他在量子电动力学领域有着独特的见解。杨振宁将这些材料复印了一份,存放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档案室里。
每年的11月16日,杜家人都会以各自的方式纪念这位永远离开的亲人。曹秀清会在家中摆上他生前爱吃的菜品,杜致礼则会给远在波士顿的墓地寄去一束白色菊花。杨振宁则保持着在这一天到普林斯顿校园散步的习惯,这是他与小舅子生前经常一起做的事。
12月27日,针对“辽宁本溪一学校食堂被指疑似给学生吃垃圾桶剩菜”事件,国务院食安办联合教育部、市场监管总局约谈辽宁省本溪市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约谈指出,食品安全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校园食品安全更是重中之重,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所在。
这就是人间不公!731部队细菌战犯逃回日本后,很多人在医院、学校等公立机构担任要职
731部队是日本军国主义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下令组建的细菌战秘密部队之一。1931年到1945年期间,731部队进行骇人听闻的人体实验和细菌战等,在中国犯下滔天罪行。数千名中国、苏联、朝鲜战俘和中国平民被用于人体细菌和毒气实验。
考研女生进按摩店小心询问午休多少钱,店主一句“不跟你要钱了”让她落泪,店主:每个人走在路上都是不容易的,愿多一些善爱、宽容和理解
考研女生进按摩店小心询问午休多少钱,店主一句“不跟你要钱了”让她落泪,店主:每个人走在路上都是不容易的,愿多一些善爱、宽容和理解
韩媒:韩国碰撞起火客机上一乘客曾发消息称,“我们没办法降落,因为一只鸟卡在机翼里”
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报道】12月29日,一架韩国客机降落过程中冲出跑道,和机场围栏等发生碰撞后起火。目前已致47人死亡。
△视频丨现场画面公布当地时间12月29日,韩国碰撞起火的济州航空客机已导致47人死亡。经确认,发生意外事故的济州航空7C2216航班的机型是美国波音公司的737-800,于2009年8月出厂,飞机机龄15年。当天,一架客机在位于韩国全罗南道的务安机场着陆时,偏离跑道后撞上机场围墙。
12月29日,韩国济州航空代表理事金利培举行发布会,对当天客机碰撞起火事故中遇难者表示深切哀悼,“无论事故原因如何,都负有沉痛责任”。出事客机一直按计划来维护,此前没再次出现任何异常现象。济州航空表示,已组成事故对策特别小组,将全力善后并支援遇难者家属。
刚刚过去的12月26日,对中国和西方而言,都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这一天,是同志诞辰131周年纪念日;这一天,美国沉浸在刚刚过完圣诞节的喜悦氛围中。